归休乎君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22文学22wx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寺中有一尼师,聪慧绝伦,凡经文过目一遍即能口授。然这位大德远闻的尼师,却在某日吐血暴疾而亡,弥留时唤老比丘尼之师近前,说:“我不能圆满诸多,不能寂灭诸恶,我乃罪人,今我袒罪于汝。”
她自言从小发愿出家,于大统三年受戒。受戒之日,又一郎君游樊川过寺观礼。郎主甚美,她不由暗暗瞩目。青丝委地,凡尘皆斩的一瞬间,她清净多年的心,竟生出了涟漪。此后无论如何诵经打坐,那人的音容笑貌始终在脑海挥散不去。
她无日不敢煎熬,既恨相见不逢时,无法与心上人缔结尘缘;又恨痴心妄想,乱禅心而背佛祖。因此日夜在松林戒堂自忏。
日月轮转,仿佛过了无数过轮回。在大统十二年这一天,她竟然又见到了当年那位郎君,日思夜想之人对她微笑,问:“法师可好?法师当年受戒日,独孤曾在旁观礼。”
刹那间,悲痛惭愧,沦肌浃髓,酸甜苦辣,直冲五内。
他竟记得她。却不似她记得他那样。
她强忍泪水,故作平静,看那位风采不减当年的大司马拈香完毕,再如来时一样云淡风轻地离去,终于忍不住一口鲜血喷地。弥留时自题一偈,请比丘尼之师,在她圆寂之后,将此偈送往大司马府。
大司马独孤信见此偈百感交集,感动愧疚下,遂为之在寺中立碑。因尼师自愧平生,因此碑上并未泄露她法号及生平,只有她所留的四句佛偈。
百龄听得恍若隔世,而今才明白,祖父当年为何叹息“可悲”。而今才明白,佛经所谓“如梦,如焰,如水中月,如镜中像,皆以妄想而生”当作何解。(注)
她深深叹息,为那位尼师感喟同情,却突然想到,皇后与那位尼师的遭遇何其相似,都是在受戒日,遭遇了纠缠一生的人。这个念头让她心头狂跳,忙不迭要起身告辞。老比丘尼却在这时握她手问:“佛说八苦,你作何解?”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