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三、杨玄感反了(1)
礼部尚书杨玄感,对了,就是那个权臣杨素的儿子。此人骁勇善战,精于骑射,喜欢结交宾客,和当时很多知名人士都有来往,其中和与蒲山公李密交情最好。
据旧《唐书》记载:李密年轻时,听说包恺在缑山,欲前往寻之。于是便骑牛外出,挂《汉书》于牛角,一面手握牛鞭,一面翻书阅读。这一幕恰巧被路过此地的越国公杨素看到了,他催马追上李密问道:“何处书生,如此好学?”
不消说,这人自然便是李密。杨素认不得李密,但李密却认识这位当朝宰辅。李密立即滚鞍下牛,纳头便拜,报上了自己的姓名家世之后,李密告诉杨素,自己正在读的书是《汉书·项羽传》。
注意了,人家读的不是言情盗墓武侠穿越之类的小说,而是一篇英雄传纪。杨素当下对李密就心生好感。
从此,李密“牛角挂书”便流传开来,与“悬梁刺骨”、“囊萤映雪”等一起成为刻苦学习的经典案例,甚至于被写进儿童启蒙读物《三字经》里,妇孺皆知。
经过一番晤谈,杨素对李密由好感变成了敬佩。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如此博学多识,卓尔不凡。欣喜之余,就把李密领回到家里,并将其引见给了儿子杨玄感等人。
李密就此走进了杨素的圈子,杨玄感对他也是一见如故,两人很快成了莫逆之交。先前,杨玄感交往的大都是一些军中武夫,李密是老师出身,标准的知识分子,肚里自然喝过不少墨水。所以他的眼光自是独到,见解深刻,常常让杨玄感自叹不如。
和一般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,李密也有做大事的雄心。一般的文人,往往眼高手低,夸夸其谈,畏畏缩缩,酸了吧唧。李密完全颠覆了杨玄感心中对于读书人惯有的印象:他足智多谋,文韬武略,爽直好客,志抵云天。还有一点和杨玄感也差不多:他也不甘寂寞,他也愤世嫉俗,他也野心勃勃。
总之,他具备了一个造反家的所有特点。
这样一个人,如果不反上一把,不闹出点动静那就太不正常了。
笔者这里提到李密,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人物。因为不久,这个造反家就就会在隋朝的大河里掀起冲天的大浪。
杨玄感反叛的动因则要追溯到杨素身上。
杨素依恃自己有功,骄横倨傲,有时甚至失去了作臣子的礼节,杨广心中很不痛快。杨素去世的时候,杨广对身旁的侍臣说:“假使杨素不死,最终也得被诛灭九族。”
这话传到杨玄感的耳朵里,他感觉到自己的处境不妙,加上杨广对他猜忌,他便悄悄萌生了反叛的念头。经过一番盘算,他认为自己有成功的把握:
首先,他认为自己累世显贵,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很多人都是他父亲过去的部下。如果起事,自然可以得到他们的同情和支持。
其次,眼下的朝政混乱,社会已出现动荡的态势。
第三,杨广加兵高丽,注意力不在国内,这是下手的绝好机会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22文学【22wx.org】第一时间更新《灯下隋朝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